发表时间: 2023-07-26 13:10:25
作者: 广东省营养学会
浏览:
作者简介
王丽君,医学博士,暨南大学基础医学与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营养教研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营养与疾病。近年来主持国家级、省厅级和横向课题8项,在Trends in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Obesity、Nutrients等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获得国家级英文教学竞赛二等奖、广东省教学竞赛一等奖。以第二完成人获得2019年华夏医学科技奖三等奖、第七届中国营养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和 2020年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荣获2019年广东省营养学会先进个人。现任广东省营养学会理事、广东省营养学会营养与慢病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卫营养职业培训学校理事、中国营养学会营养与神经科学分会委员、中国营养学会老年营养分会委员、广东省首届中小学健康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广东居家养老协会公共营养专委会主任委员。
中心思想中心思想
肝脏具有代谢、解毒等诸多功能
不良的生活方式会加重肝脏负荷
脂肪肝已严重威胁国人肝脏健康
肝功能检查结果异常须引起重视
良好习惯、合理营养是护肝诀窍
肝脏是人体消化系统中最大的消化器官,也是新陈代谢的重要部位。成人肝脏平均重达1.5kg,位于人体上腹部位置,在右侧横隔膜之下。肝脏具有许多生理功能,对每个人来说都至关重要。而一些不良的生活方式却在无形之中增加肝脏负担,特别是脂肪肝这种常见的肝脏疾病,威胁着我们的身体健康。如何防控脂肪肝,维护肝脏的正常功能,是一个需要长期关注的健康话题,今天我们就来深入聊一聊。
肝脏具有代谢、解毒等诸多功能
代谢功能:肝脏是人体内体积最大、物质代谢最活跃的器官。肝脏参与体内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等代谢,是人体能量代谢的中心。此外肝脏还参与胆汁酸、磷脂、脂蛋白、胆红素以及维生素和激素等重要物质的代谢。肝脏是人体合成各类营养物质最旺盛的器官,如果肝脏“罢工”,那人体组织需要的营养成分就会中断补给,生命将受到威胁。
解毒功能:肝脏被誉为人体内一个巨大的“化工厂”,有1500多种化学反应在肝脏中发生。外来或体内代谢产生的有毒物质(包括酒精、大多数药物和食品添加剂),都要在肝脏解毒,变成无毒或溶解度大的物质,进而随胆汁或者随尿液排出体外。正因为如此,肝脏一方面极易受到各种药物和毒物的侵害;另一方面,当罹患严重肝病(如重症肝炎、晚期肝硬化)时,肝脏的解毒功能会大大减退,体内有毒物质会蓄积,不仅会进一步加重肝脏病变,还会损害其他器官功能。
免疫防御功能:肝脏内富含吞噬细胞(库普弗细胞),这种细胞能吞噬和清除外来入侵和内生的各种抗原(包括细菌和病毒),是机体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吞噬细胞既是肝脏的“卫士”,也是全身脏器的“保护神”。从肠道吸收的外来有害物质,尤其是颗粒性的抗原物质,在经过肝脏时会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1]。
造血、储血和调节循环血量的功能:在胚胎第8-12周时,肝脏是主要的造血器官;新生儿的肝脏仍有造血功能;长大后,肝脏不再造血。肝脏内静脉窦可以储存一定量的血液,肝脏就像一个“血液储备库”,当身体其他器官需要时,可以从肝脏内静脉窦排出较多的血液,以补偿周围循环血量的不足。
由此可见肝脏担负着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重大使命,作为人体的“监视官”,无时无刻不在勤恳工作,监视外来毒物,绝不放行。肝脏对人体意义重大,但一些无节制的生活方式会对肝脏造成负担。
不良的生活方式会加重肝脏负荷
肝脏不仅要抵御外来毒物还要承受来自人体不良生活方式产生的“负荷”工作量,比如长期饮酒、吸烟、不健康饮食(暴饮暴食、吃油腻食物)、不规律的作息、工作压力大、情绪不稳定、滥用药物等,这些无疑都会加重肝脏的负担,长此以往,肝脏不能得到休息,体内自由基/毒素会积累,从而导致肝细胞受损。当然,肝脏也具有强大的代偿和再生能力,即使当肝体积的70%被切除之后, 其也会迅速恢复肝脏原本的体积和功能[2]。肝脏实质是没有痛觉的“沉默”器官,在轻微肝损伤的时候不会感到疼痛,在发生病变导致肝脏增大、拉扯到被膜时才会产生痛觉。虽轻微肝损伤在生理生化表现上可能仍未出现异常,但此时肝脏的代谢已慢慢出现紊乱,若没有及时进行纠正,就有可能任其发展为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因此提前对肝脏进行养护是非常重要的。
*肝纤维化是肝脏受损后,机体在修复过程中过度沉积的现象,轻度的纤维化经治疗等干预后可回复正常状态,但随着纤维化程度加深,将逐渐向不可逆方向发展。
脂肪肝已严重威胁国人肝脏健康
脂肪肝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质蓄积过多的病变。如果有超过5%的肝细胞出现脂肪变性即为脂肪肝[3]。脂肪肝根据发病原因和症状的不同,又分成急性脂肪肝和慢性脂肪肝,慢性脂肪肝有根据发病原因分成酒精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肝和特殊类型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病因较复杂,可能与肥胖、代谢类疾病(高血脂、糖尿病、高尿酸)等有关,通常与代谢综合征并存,两者互为因果。而酒精性脂肪肝是由于长期饮酒对肝脏造成负担而导致脂肪代谢异常积累在肝脏中。与过量饮酒相比,脂肪肝与肥胖的关系更为密切,肥胖和代谢综合征现已成为我国居民健康体检脂肪肝和肝脏酶学指标异常的首要原因,75%以上的血清转氨酶升高与脂肪肝有关。脂肪肝目前已取代病毒性肝炎成为我国第一大慢性肝病。截至2018年,中国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患病率已达29.2%[4]。鉴于肥胖和糖尿病的患病率仍呈上升趋势,我国脂肪肝的患病率还将进一步攀升。
非酒精性脂肪肝和酒精性脂肪肝都与肝脏代谢紊乱有关。脂肪肝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全身性疾病累及肝脏的一种病理改变,得了脂肪肝也要注意其他方面的疾病控制,避免加重病情[5]。虽然许多患有脂肪肝的人存在肥胖问题,但脂肪肝并非肥胖者的“专利”,它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即便体重正常,也被诊断为脂肪肝。脂肪肝并不只是中老年人的问题,很多年轻人随着腰围增粗和体重增加,也出现了脂肪肝,所以年轻人也不能放松警惕。
饮酒是引发酒精性脂肪肝的最直接“凶手”,也是生活中常见的危险因素,酒精(乙醇)一般是通过口腔、食管、胃、肠黏膜等吸收到体内的各种组织器官中,并于5分钟即可出现于血液中,在30-60分钟,血液中的酒精(乙醇)浓度就可达到最高峰。空腹饮酒比饱腹时的吸收率要高得多。经口腔进入人体的酒精(乙醇)2%-10%可以经呼吸道或者以尿液、汗液的形式直接排出体外。另外有90%与其他食物一样,首先经过口腔、食管进入胃,然后在胃、十二指肠被黏膜吸收进入血管,之后经肝门静脉进入至肝脏中氧化代谢。酒精(乙醇)在肝脏首先被氧化为乙醛进而变为乙酸(乙醇→乙醛→乙酸),这些乙酸除了一部分在肝脏被利用外,大部分由肝脏输送到全身的各组织部位(如肌肉或脂肪组织中),最终被氧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
长期大量的酒精摄入之所以会造成脂肪在肝脏异常积累,主要原因如下[6]:
①酒精(乙醇)氧化过程中过多消耗辅酶Ⅰ(NAD+),会抑制重要的生化反应——三羧酸循环,从而减弱脂肪酸氧化,使得游离脂肪酸在肝内堆积,甘油三酯合成增多,导致脂肪肝。
②酒精(乙醇)的中间代谢产物乙醛是损害肝细胞组织的最重要因素。过量的乙醛会导致细胞产生大量自由基,造成生物膜损伤,并且破坏肝细胞的微管结构,进而使肝细胞脂肪变性、坏死、炎性细胞浸润形成纤维化;乙醛易与蛋白质、核酸等大分子物质结合,导致其功能紊乱;而造成脂肪堆积在肝脏的主要原因就是载脂蛋白会被乙醛结合而失去活性,运输脂肪的载体减少,从而导致脂肪和胆固醇滞留肝脏,最终形成脂肪肝。
肝功能检查结果异常须引起重视
转氨酶(AST、ALT):转氨酶水平的升高常提示肝脏细胞损伤,如脂肪肝、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等。
碱性磷酸酶(ALP):ALP升高可能提示胆道系统问题,如胆道梗阻、胆囊炎等。
胆红素:胆红素水平升高常与胆红素代谢异常相关,如胆道梗阻、胆囊炎等。
肝蛋白(白蛋白、球蛋白):肝蛋白异常可能涉及肝脏合成功能的异常,如肝硬化、营养不良、炎症等。
当血清转氨酶升高时往往令脂肪肝患者非常担忧,这也是他们去医院就诊的最常见原因。部分临床医生也会使用药物来治疗。事实上,要真正使转氨酶保持健康范围,最重要的措施是去除危险因素,如戒酒、减重减脂等。对大多数非酒精脂肪性肝病患者而言,只要能将体重减轻10%以上,血清转氨酶多能恢复正常。从药物作用机制来看,具有调节肝脏脂肪代谢和抗氧化作用的水飞蓟素、多烯磷脂酰胆碱和维生素E等保肝药物也能显著且较为持久地降低脂肪肝患者的转氨酶,但至今尚无公认的保肝药物用于常规的脂肪肝治疗。
良好习惯、合理营养是护肝诀窍
对于没有饮酒习惯的脂肪肝高危人群,尤其是腰围超标、身材肥胖者,首先要控制体重,避免高热量饮食并结合运动,可以使用含水飞蓟素、姜黄素等原料的功能食品及维生素E辅助保护肝脏;若同时患有糖尿病、高血脂症的,则需要及时就医调控好血糖和血脂,平时的饮食中可食用一些富含n-3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鱼、坚果等)代替富含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猪油、牛油、五花肉等),或使用深海鱼油进行干预[3]。
对于有饮酒习惯的人群,则建议尽量戒酒,同时需良好的营养支持,在戒酒的基础上采用高蛋白低脂饮食方式,并且注意补充包括维生素B1和叶酸在内的维生素B族、维生素C、维生素K等[7]。
脂肪肝威胁人体健康,切忌放任不管,应提前干预,及时纠正不良的生活方式,必要时辅以功能食品,小心呵护我们的肝脏,避免发生不可逆转的损伤。
参考文献
[1]李三强. 肝脏损伤与修复分子生物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
[2]BÖHM F, KÖHLER U A, SPEICHER T, et al. Regulation of liver regeneration by growth factors and cytokines [J]. EMBO Mol Med, 2010,2(8): 294-305.
[3]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脂肪性肝病专家委员会.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防治指南(2018年更新版)[J]. 临床肝胆病杂志,2018,34(5):947-957.
[4]Zhou F, Zhou J, Wang W, et al. Unexpected Rapid Increase in the Burden of NAFLD in China From 2008 to 2018: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Hepatology, 2019,70(4), 1119-1133.
[5]范建高,庄辉. 中国脂肪肝防治指南 科普版(第2版)[M]. 上海:上海科学出版社,2018.
[6]Seitz Helmut K,Bataller Ramon,Cortez-Pinto Helena et al. Alcoholic liver disease.[J] .Nat Rev Dis Primers, 2018, 4: 16-37.
[7]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脂肪性肝病专家委员会. 酒精性肝病防治指南(2018更新版)[J]. 现代医药卫生, 2018,34(6):959-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