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营养学会

Guangdong Nutrition Society

搜索

母乳营养研究新发现

发表时间: 2020-05-27 00:00:00

作者: 广东省营养学会

来源: 2020全民营养周

浏览:


中国妈妈母乳研究项目由雅培中国营养研发中心联合了六大国内知名院校,本项目招募了超过1200位妈妈,收集包括脐带血、初乳、过渡乳、成熟乳总计超过3000个样品,建立了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母乳样品库。

研究自2017年开始,是国内首个聚焦解密从0400天不同泌乳阶段中母乳中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三大宏量营养素及重要的微量营养成分的分子及空间结构、含量、比例、生物利用率及吸收机制的研究。项目同时探索了脐带血中功能性营养成分组成,以期全面了解生命早期的母婴营养需求,探索功能性营养成分对婴幼儿生长发育和免疫系统的重要作用。脐带血是胎儿从妈妈处获取营养的主要途径,脐带血和母乳的营养对于胎儿和婴幼儿的生长发育和免疫系统发育有重要作用。

中国妈妈母乳研究主题内容包括:RRR-α-生育酚、类胡萝卜素、母乳低聚糖、磷脂类物质、核苷酸,脂肪酸及氨基酸组成等多种功能性营养成分,重点聚焦其活性结构形式和含量。本次研究还记录了中国妈妈在孕晚期和哺乳期的膳食资料,探讨膳食等因素对于母乳中营养成分的影响,以期为指导中国妈妈合理膳食提供科学依据。


中国妈妈母乳营养研究启动仪式


各项目组课题负责单位:

广东省营养学会、上海市营养学会、天津市营养学会、四川省营养学会、甘肃省营养学会、吉林省营养学会


各项目组课题负责人介绍:



研究主题1  RRR-α-生育酚

由于肝脏α-生育酚转运蛋白的选择性,α-生育酚是人体内含量最高、活性最强的维生素E的形式,在子代的生长发育、呼吸系统完善和认知能力构建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天然存在的RRR-α-生育酚活性高于人工合成的全消旋α-生育酚(1.36~2倍)。RRR-α-生育酚高度富集于人类的乳汁和婴儿大脑的关键区域中,故生命早期补充足量的以RRR构型为主的α-生育酚可能有特殊生理意义。

研究发现:RRR-α-生育酚在脐带血和母乳中高度富集,含量占比高达84%以上。RRR-α-生育酚作为α-生育酚中最主要的手性异构体,在不同阶段母、子血及三段乳中与α-生育酚趋势变化具有高度一致性。母婴血浆RRR相关性分析发现母血和子血中RRR-α-生育酚含量显著正相关(r=0.307,P=0.030)。

图1 上海地区母婴血浆RRR相关性分析


研究意义:本研究是首例持续观测中国母乳RRR水平和母亲及胎儿传递关系的研究。对比人工合成的α-生育酚,天然RRR生物活性高,吸收率更好,能有效抵抗DHA、AA、Omega-3/6等脂肪酸等关键营养不被氧化,支持神经细胞发育。对此,课题组负责人上海交通大学蔡美琴教授指出:“对比人工合成的α-生育酚,天然RRR生物活性高出35%,且吸收率更高,可以更有效帮助DHA抗氧化,所以婴幼儿奶粉建议添加RRR,而不再使用人工合成的α-生育酚。”


研究主题2  HMOs(母乳低聚糖)、母乳菌群研究

HMO是母乳中第三大营养素,含量仅次于乳糖和脂质。母乳低聚糖作为母乳中非消化性碳水化合物,是天然存在于母乳中的益生元,促进婴幼儿肠道中双歧杆菌等有益菌的增殖,其结构与肠上皮细胞上的糖蛋白与糖脂上低聚糖结构类似,可与病原体结合进而抑制其在肠道中的定植,发挥着免疫调节的作用。研究测定了不同泌乳阶段中主要的六种低聚糖的含量,包含2’-岩藻糖基乳糖(2’-FL)、3-岩藻糖基乳糖(3-FL)、乳酰-N-四糖(LNT)、乳酰-N-新四糖(LNnT)、3’-唾液酸乳糖(3’-SL)和6’-唾液酸乳糖(6’-SL)和母乳菌群分析。

研究发现:产后15天内的母乳中富含高含量的母乳低聚糖,六种低聚糖的含量约为5 g/L。婴幼儿从出生起就暴露在各种环境菌群中,但此时自身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高含量的母乳低聚糖对婴幼儿早期肠道稳态的调节至关重要,有助于增殖益生菌,抵抗致病菌的入侵,提示了妈妈产后应尽早开奶。

 母乳低聚糖的总量沿泌乳期下降,于8-12个月内六种母乳低聚糖的总量趋于稳定,约为3 g/L。尽管这个阶段中,母乳在婴幼儿膳食比例下降,但此时母乳中仍含有早期母乳中60%的母乳低聚糖,提示了8-12个月持续母乳喂养的重要性。2’-FL是母乳中含量最高的低聚糖,且在99%的母乳中检测到。

研究意义:本研究首次报道了产后持续一年左右中国母乳中主要低聚糖的含量及其动态变化。该课题组负责人南开大学王硕教授指出:“中国妈妈母乳中含有高含量的低聚糖,其中2’-FL的含量高于其余五种低聚糖,国外已有的临床实验数据也验证了婴配奶粉中添加2’-FL是安全且婴幼儿耐受性良好。同时,母乳中天然含有益生菌,益生菌能帮助提高抗体水平,减少呼吸道侵袭。母乳中的益生元和益生菌即菌元双全共同帮助建立肠道屏障,改善腹泻,减少便秘,促进营养吸收,对婴幼儿肠道菌群的建立和长期肠道健康奠定至关重要的基础。”


研究主题3  类胡萝卜素

类胡萝卜素在人体内可发挥抗氧化、抗炎和免疫促进等作用,尤其是叶黄素,对婴幼儿的眼、脑和认知发育、免疫系统发育、呼吸系统发育等具有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叶黄素是中国母乳、母血和脐带血中含量最高的类胡萝卜素,在成熟乳和脐带血中占总类胡萝卜素的50%左右。叶黄素在视网膜的黄斑区尤其含量丰富,能够过滤蓝光和发挥抗氧化作用,保护视神经和视网膜,促进婴儿的视力发育。

研究意义:本研究是首次对我国母婴类胡萝卜素水平及其与膳食关系的系统研究,该课题组负责人四川大学张立实教授指出:“本次研究能为完善中国母乳营养素和微量成分数据库积累资料,并为中国婴儿类胡萝卜素推荐摄入量的制定、婴幼儿配方食品研发以及乳母的膳食推荐等提供参考。”

研究表明配方粉中的叶黄素吸收利用率较低,其中添加叶黄素量可能须比母乳中的量高4倍左右方能达到与母乳喂养婴儿类似的效果。因此应进一步研究如何制定合理的配方粉中添加量并提高其生物利用率。


研究主题4  核苷酸

核苷酸是人体内核糖核酸(RNA)及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基本组成单位。母乳中含有丰富的核苷酸且以多种形式存在,包括游离核苷酸、游离核苷、核苷酸聚合物和加合物等形式,核苷酸本身对宝宝生长发育和免疫力有促进作用,同时能调节肠道菌群,可更进一步支持肠道屏障建立和免疫系统发育。

研究发现:母乳中核苷酸含量的数据多是5’-游离单磷酸核苷酸的含量,我们研究发现母乳中5’-游离单磷酸核苷酸仅仅是总核苷酸的一部分,其含量远远低于总核苷酸,而且牛奶中总核苷酸含量也明显低于母乳(见图1)。同时发现母乳中的总核苷酸主要有四种,为胞嘧啶核苷酸(CMP)、尿嘧啶核苷酸(UMP)、鸟嘌呤核苷酸(GMP)、腺嘌呤核苷酸(AMP)。CMP 和UMP的含量大于其他两种核苷酸,CMP占绝对优势。

研究意义:本研究为首次对我国母乳中总核苷酸含量的研究,该课题组负责人吉林大学谢林教授指出:“母乳中的总核苷酸主要由4种核苷酸组成,且不同个体的母乳中总核苷酸含量差异较大,可达十倍左右。临床研究证实添加72mg/L核苷酸的婴幼儿配方奶粉可以提高宝宝抗体水平,减少呼吸道感染,促进机体免疫力。因此,应结合总核苷酸含量和临床有效安全剂量作为全面评估婴幼儿配方粉中核苷酸添加量的依据。”


研究主题5  磷脂

母乳中的脂肪以脂肪球的形式存在,磷脂是乳脂肪球膜结构的主要组成成分。乳脂肪球中的磷脂有60%-70%分布在乳脂球膜上,与胆固醇、酶、糖脂和糖蛋白共存。母乳中存在的磷脂主要有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丝氨酸、磷脂酰肌醇和鞘磷脂。对婴儿的生长发育、尤其是婴儿大脑神经发育具有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磷脂可以促进婴幼儿大脑、神经系统和视觉的发育;提高婴幼儿的学习和认知功能,对维持婴幼儿的免疫功能也有重要作用。母乳中磷脂酰乙醇胺(PE)、磷脂酰胆碱(PC)、鞘磷脂(SM)含量较高,而磷脂酰肌醇(PI)、磷脂酰丝氨酸(PS)含量较低。在随着泌乳期延长,母乳磷脂的含量逐渐下降,初乳的磷脂含量最高,有利于满足生命早期婴幼儿大脑和神经系统快速发育的需要。

研究意义:本研究获得了中国母乳磷脂的构成与含量的数据,且揭示其随泌乳期的动态变化规律。该课题组负责人中山大学朱惠莲教授指出:“母乳中天然含有多种磷脂,磷脂对于婴幼儿的认知功能和大脑发育有重要作用。建议在婴幼儿配方粉添加磷脂,并且应根据中国母乳中磷脂的构成比来进行添加,这样才能精准地满足婴幼儿在不同阶段大脑和神经系统发育的需要。”


研究主题6  脂肪酸和氨基酸

脂肪酸和氨基酸均是婴幼儿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营养素。其中AA和DHA是n-6 和n-3 多不饱和脂肪酸中对婴儿生长发育和大脑发育尤为重要的脂肪酸,色氨酸作为5-羟色胺和褪黑素的前体,对婴儿建立昼夜生物节律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研究发现:母乳中总脂肪酸含量在泌乳初期是不断上升的,在40-45天达到高峰,之后趋于稳定。母乳中脂肪酸中饱和脂肪酸占比最高,其次是单不饱和脂肪酸,最后是多不饱和脂肪酸。不同个体的母乳中脂肪酸组成差异较大,其中n-6 /n-3 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比值在相差可达8倍左右,AA/DHA的比值相差为2倍左右。

母乳中氨基酸含量随泌乳阶段变化,初乳中的总氨基酸含量最高,随着泌乳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到200-240天时总氨基酸含量趋于稳定。色氨酸含量随泌乳时间变化,在40-45天后趋于稳定,这与总氨基酸含量变化有所不同。研究表明,色氨酸功效的发挥不只取决于其含量水平,更取决于其与长链中性氨基酸的比值(Trp/LNAA)。本研究发现母乳中Trp/LNAA比值也是在初乳中最高,随着泌乳时间延长而降低,至40-45天后趋于稳定。

研究意义:本研究首次报道了中国母乳中主要氨基酸和脂肪酸的组成、含量及其动态变化。该课题组负责人兰州大学王玉教授指出:母乳中脂肪酸、氨基酸的含量和组成会随着泌乳期而变化,其中n-6/n-3 多不饱和脂肪酸和色氨酸对婴幼儿生长发育有重要作用,建议未来婴幼儿配方奶粉的脂肪酸和氨基酸含量和组成应参考中国母乳数据,并尽可能符合不同哺乳阶段婴幼儿生长发育的营养需求。

母乳营养研究新发现
长按图片保存/分享

联系人:刘老师

联系电话:020-87332379

邮政编码:510080

QQ:3109514426

电子邮箱:Nutrition_gz@126.com

学会地址:广州市越秀区中山二路74号中山大学北校区公共卫生学

图片展示

公众号

Copyright © 2019广东省营养学会 | 粤ICP备17045640号-1

客服中心
热线电话
020-87332379
上班时间
周一到周五8:30-17:30
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使用企业微信
“扫一扫”加入群聊
复制成功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我知道了